——聚焦森防事业、关注森林健康系列报道之一中国绿色时报12月14日报道社会追求和谐,生态和谐是基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障生态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林改后,防治主体多元化,防治难度增大,而面对不断突发的林业生物灾害,如何才能达到有虫不成灾、有病能治愈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为推进林改保驾护航》一文中指出,必须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市场化进程,以破解防治社会化服务低水平与林农对专业化服务高要求的新矛盾。
如何兑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市场化?辽宁省辽中县农民自发组建的防虫专业队防治美国白蛾取得明显成效,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市场化防治的巨大潜力和作用。3年前,提到沈阳地区美国白蛾的重灾区,辽中县榜上有名。全县有森林资源30万亩,美国白蛾年均发生面积就占了1/3,危害波及全县17个乡镇。
“农民气愤地找到林业局说,你们的虫子把我们的树吃光了!”辽中县林业局冯恩重局长把这当成一个无奈的笑话来讲。美国白蛾把通道绿化树木的叶子吃光,就开始下树吃水稻、吃大豆,甚至爬到老百姓家里。
危害超出了林业部门的职责范围,成了公共灾害。“谁经营,谁防治”提了多年,但虫子一直被当成是林业部门的虫子。防治长效机制如何建立?各级森防部门一直在探索。
林改分林到户,防治主体成了千家万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如何实现社会化,变得尤为迫切。刘成伟、刘成斌兄弟是辽中镇达子营村的村民,承包了120亩林地种植杨树。
2006年,美国白蛾在当地泛滥,杨树叶子被吃光了。兄弟两人治虫心切,把农用设备改装后,自己打药杀虫。
当年8月,潘家铺子的老李家170多亩杨树打药急需人手,一亩地出10块钱,雇刘氏兄弟去帮忙。9月,冯恩重下乡查看美国白蛾疫情,遇到了正在绿化带里打药的兄弟俩。这次不期而遇,让辽中县美国白蛾防治策略发生了变化。

10块钱防治一亩,成了县里防治费用的统一标准。县林业局抓住刘氏兄弟这个典型,在全县广为宣传。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兄弟俩的防治规模也扩大了。2007年,兄弟俩注册了公司,成立了刘氏兄弟防虫专业队。从1台车、2个人到现在的18台车、54个劳动力,辽中各个乡镇都留下了兄弟俩打药的身影。
刘氏兄弟开了个头,让周边的农民看到了商机。全县一下子冒出50多台打药车、十几支防虫专业队。
这里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市场化初具规模。辽中县林业局公布了美国白蛾社会化防治询价采购项目,今年6月2日正式开标,具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质的12个防虫专业队参与投标。
经过严格评标,刘氏兄弟、永宏、红光等6支防虫专业队中标,中标防虫专业队按防治合同要求开展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刘氏兄弟中的大哥说:“我们不怕竞争,打药合格,防治效果好,人家以后防虫还会来找你。”就这样,农户之间的口头协议变成了规范的防治合同;就这样,农民的杨树林变成了防治的大市场;就这样,业余的防虫队经过林业部门的培训指导,发展成了公司型的防治专业队;就这样,过去的一家防治变成了社会竞标防治,使市场化运作逐步走入正轨。
社会化防治专业队的出现,推进了辽中县森防市场化进程。冯恩重说,明年将扩大投标面积。辽中县防虫专业队防治美国白蛾的实践引起了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的高度关注。
森防总站将辽中县列为首批社会化防治试点,并于今年开展了美国白蛾社会化防治招投标试点。政府拿钱防治美国白蛾等病虫害,谁干得好就用谁。
通过市场运作,部门甩开了防治包袱。目前,我国每年有15亿元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林改后,防治市场扩大了,让国家资金成为唤起社会化服务的催化剂,把政策钱发挥效用、用出效益,成了迫切而现实的选择。
本文关键词:熊猫体育
本文来源:熊猫体育-www.ikqnvo.com





